科技与人文:探索交叉创新的无限可能!

AI资讯2年前 (2023)发布 GPTHub
12 0
科技与人文:探索交叉创新的无限可能!

5月12日,2023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十大突破性技术”主题峰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该峰会不仅对2023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十大突破性技术”进行了深入解读,还回顾和梳理了过去20多年来科技、经济、社会乃至人文发展的脉络。在峰会的最后一个圆桌环节上,邀请了多位业内杰出代表,共同探讨了“科技与人文”这一重要议题,旨在探索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的相互关系。

科技与人文:探索交叉创新的无限可能!

图:跨界圆桌派科技与人文

参加本次跨界圆桌派的嘉宾包括宸境科技联合创始人漆子超、必爱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EO李晓涛、领航新界创始合伙人张乐、西湖大学助理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李兰以及霍德生物医学副总裁张淑宁。圆桌环节由DeepTech联合创始人兼COO张岚主持,与会嘉宾首先介绍了自身的工作领域,并简要谈论了当前科技研发的热点。随后,嘉宾们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加速科技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带来更多温度、关怀和积极影响。

在圆桌环节中,嘉宾们讨论了彼此合作的可能性和潜在项目。漆子超提到在MR(Mixed Reality)领域,存在许多领域交叉的可能性。他与李晓涛教授合作,关注人体信号分析对内容呈现的影响,这一合作颇具趣味性。李晓涛表示愿意与其他嘉宾合作,包括系统的人工智能和智能眼镜,以减轻使用者的眼睛和大脑负担。干细胞修复神经功能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作为投资人,张乐表示愿意整合资源支持创新创业,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帮助科学家在创业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困扰。李兰介绍了柔性集成光波导技术在研究大脑神经调控方面的应用。会议强调了学科交叉在未来复杂场景中的重要性,并鼓励更多的交流和启发。

科技与人文:探索交叉创新的无限可能!

图:宸境科技联合创始人漆子超

科技与人文的交叉问题在伦理等方面涉及到许多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议题。在这方面,各位嘉宾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漆子超认为数字化身的法律规范体系仍处于空白状态,需要深入探讨。李晓涛指出智能的安全是一个重要问题,包括人脑智能在数据大爆炸时代的用脑用眼安全问题,以及机器智能在缺乏真实感觉和共情能力方面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张乐表示科学发展离不开人文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人文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价值观,科学是伴随着人文发展而出现的技术上的飞跃,尽管两者发展曲线不同,但总有一天会相交。李兰认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应谨慎应用。张淑宁认为科技与人文应相互依存,医学领域中的人文精神缺失值得关注。这些问题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索。通过继续讨论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促进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确保科技的发展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并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科技与人文:探索交叉创新的无限可能!

图:必爱智能联合创始人兼 CEO 李晓涛

建立科技传播的理性认知与合作共建是推动科技与人文交叉发展的关键之一。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透明度和框架,让公众了解技术背后的安全努力和限制。公众应该有机会早期体验技术,以提升对技术的了解和信任。这可以通过技术公司的透明披露和开放测试等方式实现。

其次,科普传播的权威性、可读性和趣味性非常重要。科普工作需要兼顾专业性和亲和力,通过易懂的表达方式和与科学家的面对面交流,提升公众对科技和人文的认知和兴趣。

媒体在科技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根据受众的角度和表达方式,选择更清晰、易懂的传播方式。同时,媒体应准确定位科技创业的目标和意义,让受众明白科技创业的社会价值。

科普工作需要专业的平台和专业顾问支持,包括数据支持和建立互动机制,以确保科普的权威性和持续性。科普工作应该持续迭代,吸纳群众的智慧,以满足公众需求并保持科普的权威性。

通过官网和公众号等渠道推出科普性质的软文,有助于提高受众对科研术语的认知。同时,还需要关注科研的社会影响,将科技与人文的交叉问题纳入讨论范围。

通过以上努力,我们可以促进公众对科技进步的理性认知和参与,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福祉。

科技与人文:探索交叉创新的无限可能!

图:领航新界创始合伙人张乐

突破性别限制是推动科技领域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圆桌环节中,女性嘉宾分享了她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和建议,以促进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李兰教授认为科技与人文是相互关联的,科技只是实现人们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和探索的工具。性别不应成为影响人们进行人文认知和科技创新的原因。她强调了科技的本质是为了理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而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科技手段。因此,性别应该不是决定参与科技和人文领域的因素。

张淑宁强调了给女性创造更多空间和激励机制的重要性。这包括为女性提供适合她们的职业选择,并消除性别歧视。她指出许多女性在家庭压力方面面临实际问题。同时,她鼓励女性发掘自身潜力,不要给自己设限。她认为女性可以利用自己的潜力去做许多想做的事情。重要的是确定好优先级,不必追求完美。

为了促进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我们需要创造包容和公平的环境,消除性别歧视,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此外,鼓励女性发掘自身潜力、树立自信心,并提供支持和激励,将有助于打破性别限制,推动科技领域的多样化和创新发展。

科技与人文:探索交叉创新的无限可能!

图:西湖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兰

在圆桌环节的最后一个问题中,嘉宾们对未来三到五年可能发生的突破性技术进行了畅想和讨论。

漆子超希望在未来三到五年能够看到一款真正轻量级的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眼镜进入消费市场,并具备识别和自动佩戴的功能。然而,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技术突破,如芯片、显示光学和算法等。

李晓涛提出了人类科技和技术持续进步可能带来的问题。他关注信息爆炸对大脑和眼睛的压力增加,以及通用人工智能崛起对智力和心理压力的影响。他畅想未来解决与大脑和脑疾病相关的问题,包括实现无创脑机交互和应用通用模型来帮助解决智力和脑部疾病问题。

张乐认为未来三到五年纳米技术将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焦点。他提到纳米技术在微加工领域的应用将大力发展,并且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李兰期待在未来三到五年中取得硅光芯片技术的突破。她提到苹果公司使用硅光技术的传言,这表明硅光技术可能成为一个突破点。

张淑宁所在的公司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产品线。她期待在未来三到五年中在人工智能、精确的基因分型和脑部成像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促进该领域的临床开发进展。

最后,张岚总结了本次会议的启发,认为跨界交流可以带来新的灵感和不同视角的融合,这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与人文:探索交叉创新的无限可能!

图:霍德生物医学副总裁张淑宁

在本次圆桌会议中,各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对科技与人文交叉、科技传播、突破性技术以及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发展等议题的深入见解。会议强调了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科技发展对社会和个体福祉的积极影响。他们对未来三到五年突破性技术的畅想和展望充满希望,并提出了促进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建议和措施。特别重视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参与和发展,他们提出了创造更多机会和消除性别歧视的建议。我们坚信,科技进步的意义在于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又使科技更具意义。通过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文的互动作用,我们可以为美好未来奠定基础,激发人们改变世界的愿望和力量。本次圆桌会议的深入讨论和探索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推动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助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